《列王紀與歷代志綜覽》由林賢明傳道撰寫,旨在透過《列王紀》與《歷代志》的對照與解析,幫助讀者理解以色列王國的歷史教訓及其屬靈意義。林傳道在書中將兩卷書的不同視角清晰呈現:前者著重於記載王國的失敗與教訓,以反思與警惕後人;後者則以正面的信仰重建為主,強調神在以色列歷史中的作為,帶來信仰的凝聚與盼望。
撰寫過程中,林傳道經歷了個人信仰的深刻反思,特別在陪伴病中的父親時,更感受到歷史傳承與信仰教訓的珍貴,體會到「敬畏神」在王國興衰中的重要性。這份書稿曾多次作為查經教材,在教會中試行分享,經過不斷修訂,最終成書。書中結合了林傳道多年牧會與查經的心得,帶領讀者一同探討大衛王朝的歷史、耶穌基督的救恩家譜,以及從中衍生出的教會治理原則。
本書既適合信徒靈修閱讀,也可作為教會的教學參考,幫助信徒透過歷史學習如何敬畏神,建立穩固的信仰基礎,並認識神在歷史中的救恩計畫。
列王紀以人、歷史為主的紀事。著於猶大國初亡,被擄往巴比倫之際, 應在主前561 B.C.之後,作者帶著強烈的檢討、批判,記述許多消極、失敗的史實,以作為後世的信仰警惕 。
歷代志以事、信仰為主的紀事。寫於458 B.C.之後,從巴比倫歸回之時,作者採取記錄正面、積極的史蹟,以凝聚信仰上的共識,對猶大諸王比較友善、包容。
【目錄】
壹、書之導言
貳、國族的溯源
叁、聯合王國時期
肆、王國分裂時期
伍、猶大獨存時期
陸、書之結語
【作者序】
在人類的文明史上,史學家撰寫的當代歷史,使後人窺探許多「人與事」的往事,藉由所留下的文字記憶,堆砌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更豐富了人文的素養。正如史稱「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感慨大臣魏徵之死時,曾說了一段千古的名言:「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舊唐書》。
人類歷史固然可取,惟其觀點或有偏頗之虞,堪稱之為「相對歷史」而已。聖經的歷史,記述了選民與神之間的互動,雖是人所執筆撰寫的紀事,卻是聖靈的感動與作為,以著眼於神的心意與教訓,實有「絕對歷史」之重也,誠如保羅所言:「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羅十五4)。再者,聖經歷史的救恩脈絡,在漫長的歷史洪流之中,湧現著大衛子孫的盼望(太九27,十五22,廿30),成就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的應許(啟十一15),因為主我們的神,全能者,作王了(啟十九6)。
為此,列王紀與歷代志的經卷,觸動我進一步查考的動機,於是復習神學院所發的蔡聖民長老講義《列王、歷代對觀釋義》(1977年臺灣總會出版),以及郭祝壽長老授課時的筆記,決定整理一份研經的心得。感謝主的帶領,在查考及重新整理的過程,時而被記述的經文所感動,也隨著個人反思與牧會的挑戰,漸漸樂於心得的撰述。撰稿期間,承蒙南區辦事處之邀,作為講習會之教材與分享,也在駐牧的灣橋教會,利用查經聚會的機會,多次修飾、充實內容。然而,個人的心得撰文,畢竟有其侷限、不足或錯誤之處,實有難登大雅之堂的窘態,故冀於讀經的分享與造就,使神的話語深植於心,為主所喜悅。
撰文寫作的後期,也是家父林福聲弟兄病榻之時,看著病中的顏貌、瘦弱的身體,以及昏睡的呼吸聲,心中迴盪著信仰的傳承,思索歷代列王的過往,直至蒙主恩召之後,深感聖經歷史教訓的重要性,因為「爭一時之權,得一時之利」,若沒有神的同在與保守,在神的眼中都是枉然,即「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什麼益處呢!」(路九25)。感謝主的憐憫,拙著承蒙編審同工的協助與指導,得以成書出版發行,希望藉由拋磚引玉之力,一同探究神在歷史中的作為,領悟大衛王朝的國族歷史,耶穌基督的救恩家譜,以及教會治理方針與殷鑑。哈利路亞,再一次的感謝神,謝謝陪伴與支持的愛妻嚴素枝,家裡的子健、子郁和吉伶,民雄與灣橋教會的弟兄姐妹,以及總會文宣處的編輯同工們。阿們!
末肢林賢明 2018.4.10
若非腓利門書房或真耶穌教會出版的商品,可能會變成無現貨但可下單,建議下單前請先告知聯繫。若確認缺貨或絕版,將為您安排退貨;可補貨需2-3天。
急件需求或確認庫存請聯繫:電話 +886-4-2245-4043,Email: philemon@tjc.org.tw。或是網站的客服中心
如商品有裝訂或缺頁瑕疵,可聯繫我們退換貨,不受七天鑑賞期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