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其實早就講明白了——
《舊約神學》帶你看懂神和人的故事主線
很多人覺得舊約又長又難懂,故事跳來跳去,好像看不出什麼重點。但這本書要告訴你:整本舊約,其實是在說一個「約定」的故事。
作者彭巴頓是一位美國的福音派學者,他用清楚有力的方式,帶我們看到從創世記到瑪拉基書的主軸——神主動與人立約,人怎麼回應這份約。
書裡談的幾個重點包括:
神怎麼啟示祂的心意(不是靠猜,而是祂親自說出來)
神是立約的一方,人是承受約的一方
整個約的核心,是出於神的恩典,但人也有要委身的部分
最後的結果,是恢復與神的關係——真正的和好
這不是一本硬梆梆的神學書,而是一本幫你整理「舊約到底在講什麼」的地圖。如果你常讀舊約讀到一半放棄,這本書會像一位有耐心的導遊,帶你走出迷宮,看見整體的圖畫。
《Theology of the Older Testament》(舊約神學)是美國福音派學者 J. Barton Payne 的代表作,首次出版於 1962 年,被《基督教今日》譽為「兩代以來唯一由美國保守派學者撰寫的同類作品」 。本書以「遺約」(testament)為核心概念,系統性地探討舊約中的主要神學主題,包括神的啟示、立約、恩典、委身與和好等,並強調舊約與新約之間的連貫性。Wikipedia
【目錄】
序言 11
希伯來文讀音指導 13
壹 神旨意的傳達:特殊啟示
聖經神學的本質 17
舊約聖經神學的歷史 31
啟示 57
靈感 83
貳 關係:約
聖經神學的組織原則 95
約的本質 105
約的歷史:建立舊的約 129
約的歷史:期待新的約 145
參 立約者:神
神的本性 161
神的工作 173
神的名字 193
神的屬性 203
神的位格 221
肆 承繼者:人類
擇選 237
犯罪的族類 259
罪的始源 281
人的本質 291
伍 實踐:恩典
神獨自成就的重生 307
立約者之死 323
彌賽亞:祂的身份 337
彌賽亞:祂的工作 355
其他超自然的媒介 369
陸 條件:委身
悔改 385
信心 395
道德 409
禮儀:地點 447
禮儀:方式 471
禮儀:時間 491
柒 承受產業:和好
蒙救贖的生命 509
死後的生命 545
新約 567
平安之約 585
附錄
一 聖經默示教義的基礎 613
二 彌賽亞詩篇 631
三 但以理書九章的四種解釋 635
四 雅歌 641
五 舊約神聖節令的意義 645
六 舊約的獻祭 647
七 死後的生命 649
八 何西阿的「家庭預言」 653
九 撒迦利亞書九至十四章的循環 655
十 啟示錄中耶和華的日子 659
引書目錄 667
書單目錄 671
題目索引 677
作者及著作索引 703
【序言】
過去十年來,筆者在神學院教授舊約神學的偉大實踐時,寫著補足福音派舊約神學教科書之缺乏,不斷增補豐富材料給學生。同時,更發覺必須修改課程內容的編排,不再按照現有教科書的形式,而是要更密切配合聖經神學啟示性的歷史進展過程。最後,在一九五六年,著者覺得必須另外撰寫一份完全獨立的課程資料大綱。這些大綱似乎甚受歡迎,故此他才有膽量擴而充之,改寫成現在本書的形式。
本書的主題是神活躍地引導著人類歷史,好拯救人類歸回祂那裏。客觀方面,祂藉差遣祂的兒子耶穌基督為人類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就一舉而完全功地成就了我們的救贖。但主觀地,祂是透過祂的盟約(covenant),或更準確的說,祂的遺約(Testament)作為媒介,把救恩賜給人類。這遺約就是神的「遺命」(last will),藉此祂把與祂和好這遺業賜給自己的子民,但要他們履行信心和順服這兩項條件。由於基督救贖的死只有一次,故此亦只有一個遺約。從時間觀點而言,這約卻有舊的一面與新的一面。這兩者是以歷史的觀點加以區分,就是到底救主之死仍在期待中,還是已成被紀念的史實。故此,舊約遺約的神學是要描述救恩之道,及其合宜所在,就是神在基督來臨之前的世代中喜歡啟示出來的。不過由於這些啟示只保存於舊約聖經之內,而舊約聖經之主要目的是實際地宣告神救贖的計劃(而非理論地提出一套教義),故此舊約的遺約的神學實質上就是舊約聖經的神學。
在入手研究舊約時,著者有兩個假設:① 舊約就等於是神的話;② 其教訓是基督徒的信仰及生活所必須順從規範的。對第一項假定,唯一的例外就是某些舊約的禮儀及一些與古代近東某些宗教特別有關的倫理原則(例如繼承人的法律),是不一定要遵守的。第一個假定指出我們屬福音派的立場,而非神學上的自由派;第二個假定標明我們是傳統的正統派,而非近代的時代派(dispensationalism)。
本書是打算作為研讀聖經者的指南和教科書。在有問題目之下,另外出於附章的聖經有關經文及約四十頁的補充讀物(譯按:補充讀物位於中譯本會放於每章之末)。有部份註釋是把書內內容看法與補充讀物的看法互相串連的。引述得最多的是蓋哈達·冯·蓋爾(Geerhardus Vos)優異的著作《聖經的神學》(Biblical Theology,大灘市,一九四八年)。不過,冯氏的著作在初出版時已有點過時,並且內容也不完整。本書的目的在概括地綜覽全部舊約的教訓,又引用大量經文章節以供進一步之研討。中譯本引述的經文是取自國語和合譯本,在需要時亦引用希伯來文。對近代著作的引述盡量減少,因為大多數自由派這方面的著作所採取的預設,是福音派的學生難以認真接納其方法論及所得結論的。不過在每章的結尾,均附有各種不同觀點的閱讀資料建議,所提及的每篇文章也有簡略的介紹。
這些著作是被選為不同神學立場的代表,亦有一些是對某特別重要問題的專門研究。探討全部舊約神學的書籍,在各分題中並無一一列出,但全書之末已列出這些附有評註的英文著作。在任何問題下若想進一步研究,亦應參考這些書籍。
今日有不少人忽略了舊約神學的適切性。但事實上,舊約神學的真理裏面有不少是人生重大問題的恆久答案;因為「草必枯乾、花必凋殘,惟有我們神的話,必永遠立定」(賽四十8)。著者的禱告是當你閱讀本書的時候,會全心全意地追隨神話語中的教訓;因為這樣做你會找到每天的引導、將來的盼望,以及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裏永遠的救恩。
彭巴頓
惠頓大學神學研究院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